| 暂存书架(0) | 登录

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50

题名/责任者:
形态变革与话语转型:1990年代央视新闻评论部生产实践/张海华著
出版发行项: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ISBN及定价:
978-7-5201-2340-2/CNY69.00
载体形态项:
225页:图;23cm
并列正题名:
Form revolution and discursive transformation:the production practice of CCTV in-depth news reporting department in 1990s
其它题名:
1990年代央视新闻评论部生产实践
个人责任者:
张海华
团体名称主题:
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话语语言学-研究
中图法分类号:
G229.2
一般附注: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基金资助 北京语言大学梧桐创新平台项目资助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项目批准号: 16PT08 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英才培养计划支持
责任者附注:
张海华,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书目附注:
有书目 (第213-221页)
提要文摘附注:
本书将研究目光聚焦到1990年代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1993年, 也就是邓小平南方讲话的第二年, 中央电视台在“荒芜”的早间时段推出了《东方时空》这一前所未有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 随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成立了专门从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新闻评论部, 从而拉开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序幕。“关注普通人”“尊重”“平等”, 这些理念成为这些栏目创办者的共识, 也成为他们以电视节目推动社会变革的朴素信仰。年轻的电视从业者们以纪实主义为指引, 开始尝试突破以往程式化的电视话语, 让观众从电视上看到自己一样的普通人, 看到不同于以往电视上主流新闻话语的新的形式和内容, 用新的电视节目形态传达新的理念。《东方时空》的三个子栏目--《生活空间》《东方之子》《焦点时刻》分别成为观察纪实、谈话纪实、报道纪实三种节目形态的发展源头, 这三种节目形态是建构电视启蒙话语的三种形式策略, 共同体现和代表了人文关怀、思想多元和社会批判等理念。此后, 《焦点访谈》(1994年)、《实话实说》(1996年)、《新闻调查》(1996年) 等多个有影响力的深度栏目相继诞生。从而形成了以“老百姓”为话语对象的1990年代独特的电视启蒙话语。随着1990年代中国媒介环境日益多元化和市场化加速发展, 1990年代初期建构起来的电视启蒙话语也逐渐向电视专业话语转型, 它们的发展、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电视话语中的场域关系变革。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书刊状态
G229.2/132 72248379  - 社会科学第二书库(8F)     可借
G229.2/132 72248380  - 社会科学第二书库(8F)     可借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CADAL相关电子图书
借阅趋势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
 
姓名:
手机号:
送 书 地:
收藏到: 管理书架